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本科教育教学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

【榜样力量】育人筑魂,是初心,更是使命——记北部湾大学教师何晨

作者:韦雪敏 编辑:韦雪敏 莫惠岚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4-08-27

编者按:

“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争做“大先生”,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北部湾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对照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创新“党建+”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党员教师,他们不忘党员初心,践行教师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起,党委宣传部将陆续推出学校优秀党员教师人物通讯,引领更多青年教师做“立德树人”的开拓者、领路人,锚定强国建设,彰显教育担当。



何晨的微信至少有两大功能,一是检查指导学生们运营微信公众号,二是为学生的大情小事点赞、留言互动。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晨姐”成了新闻学子对何晨的爱称。在学生的心目中,何晨不仅是学业上的引路人,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今年,是何晨到北部湾大学工作的第13个年头。从教学秘书到新闻专业教师、从新闻系主任到人文学院副院长,她历经部校共建新闻系、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硕士点培育、重点学科培育、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星级支部建设……

回顾13年来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何晨感慨地说:“潜心打磨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是育人的一大法宝。”

从2013年开始,何晨先后三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也正是这样的比赛,让她一路收获,一路思考。接着,从课堂到现场、从比赛到课程,自治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国家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她一个一个脚印地继续打磨、不断提升,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专业发展需要大家一起成长。”何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尝试“以优带众”,带领年轻的专业教师团队抱团提升教学质量。头脑风暴、实践尝试、复盘反思,何晨与团队成员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会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她将该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联动,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和实际教学需求,她和团队成员探索搭建了三类教学资源库,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优秀记者事迹、反映地情的优秀新闻作品等为核心素材,保证教学选取的案例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在储备地方性新闻作品前,还通过辅导员特别调阅了学生的学籍信息,尽量确保当期资源库能够覆盖每位学生的家乡和民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亲切感,在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中,增强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何晨说:“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成效,就应当从打动学生,引领他们关注社会,真听、真学、真懂、真信,对新闻人的使命担当产生共鸣。”

红色基地的课外研习现场教学项目是何晨进行专业核心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抓手,也是新闻学子口口相传高赞的专业品牌,强调“学-思-践-悟”相结合。精心设计研学框架到亲力亲为现场研学,从历史背景到事件梳理,从观察视角到主题凝练,她都全程关注、悉心指导。她指导的学生在接受了生动立体的“四史”教育后,开始广泛关注科普、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振兴等话题,创作了一系列微电影、微纪录片和海报等融媒体新闻作品,近两年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奖励30余项。



何晨说,“学新闻的人,就应该有‘观天下事’的能力和情怀,在学习中不断‘筑新闻魂’ ”。

学生们说:“研学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不但让我们提升了专业技能,更让我们沉浸式地体验和感受到了新闻人的使命担当。 ”

团队成员何芝莹老师也感慨地说,“何晨身上最打动人的,是她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而团队成员们现在日常的工作开展的时候都主动设问“这么做对学生有没有帮助。”

2019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首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023年该课程获得自治区级课程思政师范课程认定。

课余时间,何晨还着力扩大专业教学的影响力:校内,她忙着指导课程建设、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媒介素养类通识选修课公选课和分享教学创新理念的专题讲座。校外,她奔走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人员的培训讲座中,积极有力地为地方新闻事业提供专业支撑。

谈及未来,何晨说,要在“应用型”三个字上做好文章。在她看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切实转变专业教师的思想。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当是“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 。同时,必须通过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把“高质量发展”视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下大力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强教必先强师,只有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的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

“谢谢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我有了想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好好奋斗的动力。”何晨告诉我们,这是第一届新闻专业毕业生写给她的感言。而她一直记在心上。因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头最重的位置,努力为学生打开更多的窗,润物无声、育人筑魂,是她的初心,更是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