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教书育人 > 正文

教书育人

科研破浪,育才扬帆,以科技之力守护红树林——记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田义超

作者:何沁滢 黄秋萍 编辑:裴以明 何宜蔚 董丽莹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11-06

在广西北部湾绵延的海岸线上,一片片茂密的红树林构筑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这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独特生态系统,由于它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享有“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之美誉,在保护海岸、防风破浪、净化水质等方面更是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关键作用。

这里,有一位从黄土高原走来的学者,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海岸卫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红树林资源保护专家、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田义超教授。



心系红树林,情归北部湾

田义超是陕西人,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2012年入职钦州学院(现北部湾大学)。他的科研之路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2014年攻读博士期间,他从黄土高原研究转向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2017年博士毕业后,他回到钦州学院(现北部湾大学)继续发展。当时,全球红树林都出现面积持续减少的现象,但广西的红树林却呈现逆势增长,特别是茅尾海区域表现尤为明显。这种特殊的生态现象,吸引了他的目光。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海洋性办学特色与定位,他引领团队把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田义超开展红树林叶片叶绿素测量


从2012年到2024年,田义超见证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研究团队12年间的进步与蜕变:“一开始我们的设备和人员储备难以支撑相关研究,随着项目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进来,后面更多的学生也加入团队中。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号召,从喀斯特生态水文研究,到石漠化治理与岩溶碳汇研究,再到红树林生态系统及蓝碳研究,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

“每一次转变都是新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田义超回忆道。“GIS领航深蓝,育海洋应用型人才,解锁海洋奥秘,绘制未来蓝图。好奇心燃深海之光,实践创新,驱动蓝色经济,共绘GIS海洋新篇,是我从事多年科研和教学工作所坚持的理念。”


田义超与团队在茅尾海开展红树林野外调查


技术破难题,激光探深蓝

在实地调研中,田义超率领的科研团队聚焦于红树林潮滩地貌研究和红树林群落调查中存在的测量精度低、误差大、野外作业环境复杂等难题。面对这些挑战,田义超团队另辟蹊径,通过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成功掌握了潮滩区域详细的三维地表点云坐标信息,精准获取了红树林群落空间结构等核心数据。

这项技术的应用,有效揭示了蓝碳资源在不同地貌单元间分布的差异情况。田义超成为把激光点云技术应用到北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开拓者之一,创新性地揭示出红树林扩张进程与当地树种之间的定量化联系。当平陆运河实施建设的消息传来,他敏锐地意识到建设对红树林生态的影响,于是带领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LiMARS激光雷达红树林生物量反演系统,开启了相关研究工作。

除了专注学术研究,田义超和团队还积极投入技术研发,自主开发出若干红树林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及平台产品。依靠这些创新成果,团队精准测算出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为红树林的生态监测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实用高效的关键工具。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也为红树林保护及修复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参考,在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田义超采用多光谱无人机航拍红树林


守护生态线,智谋新发展

近年来,平陆运河作为国家赋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项目快速推进。面对这一世纪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挑战,田义超通过整合现场测量、机载激光雷达以及高光谱数据提取的垂直结构特征和光谱多样性特征等数据,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评估和分区管理框架,解决了目前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匮乏以致数据缺失的难题,研究成果可为平陆运河河口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田义超说,“平陆运河的建设可能会改变沿岸的水文环境,影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在他看来,在运河规划和建设阶段,应全面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及未来空间分布,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科学采用环保友好型的施工技术;在运营期间则需要强化对红树林的生态监测与修复工作,确保其生态功能得以持续有效地发挥。

正在八桂大地上延伸的平陆运河,既是水上交通航道,也是一条把人与自然、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连的绿色纽带,打造“海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的绿色运河,要靠一辈接一辈的建设者和守护者长久关注与保护。作为长期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领域耕耘的学者,田义超对平陆运河建设充满期待:“等平陆运河建成,会是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的黄金水道,它在给广西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之际,也将为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带来新契机与活力。”


团队开展红树林土壤数据取样


田义超投身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科研事迹也被当地媒体关注报道:

【钦州日报】守护白海豚与红树林 共建生态和谐家园(点击查看新闻报道原链接)

https://qzrb.gxqzxw.com/pc/content/202506/06/content_52452.html

【钦州新闻】守护白海豚与红树林 共建生态和谐家园(点击查看新闻报道原链接)

https://www.gxqzxw.com/folder401/folder443/folder444/2025-06-06/264684.html


科教育英才,知行合一

从事科学研究以来,田义超注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Wate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CATENA》《Ecological Informatics》《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学报》《遥感学报》《海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项目以及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赤水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著系列,成为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多年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汇聚而成的专著《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蓝碳资源评估及其保护研究》也即将出版,将为平陆运河建设背景下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蓝碳科学的研究贡献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田义超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视为最主要的体现之一。他坚持“科教融合”理念,积极践行产教融合,主讲地理科学系统导论、遥感概论、遥感技术等课程,凭借测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及地面感知设备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于专业领域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如同一张白纸,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他们充满着无限可能,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若引导得当,这张白纸便能绘出丰富多彩的画卷。”田义超说。在学生刚入学时,他就致力于将学科专业理念融入学生的思维中,然后带领学生将理论慢慢付诸实践。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研的创新与挑战,点燃学生学习与科研的热情。



这种“学习与实践并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他的指导下,黄松、区金海、黄卓梅等同学已在《Ecological Informatics》《Forests》《Geocarto Internatio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关于喀斯特岩溶碳汇及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成果,谭雨欣、罗锦旋、明小勇、彭倩蓉、何佶泳等同学也在《生态学报》《海洋学报》《遥感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


立足北部湾,放眼全世界

如今,田义超正把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带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他积极与东盟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桥梁。借助这些合作,他希望把自己和团队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世界海洋生态保护增添新的活力。

从黄土高原到北部湾畔,田义超用科研力量守护着红树林生态屏障,用教育热忱培育着海洋事业接班人。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入开展红树林研究,探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更多的理想平衡点,培养更多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