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部湾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以青春为墨,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她就是蔡小辉,一个怀揣梦想、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蔡小辉于2008年进入广西海洋研究所工作,但自幼怀揣的教师梦,让她在2017年与湾大结缘,进入海洋学院,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目前蔡小辉担任水产养殖专业教研室主任,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相关课程教学。“相较于专职科研工作,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更为强烈。除了有科研获得感,更为重要的是能把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研究的种子。”蔡小辉说道。
发挥专业优势,深耕于科技创新
蔡小辉以大宗水产养殖经济动物卵形鲳鲹、罗非鱼、大黄鱼和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她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病原微生物学”和“水产动物细胞免疫学”。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两个研究方向,蔡小辉说到,一是所学专业和所遇良师的影响,二是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着这份初心,蔡小辉在我校潜心研究,结合教书育人实际,带领团队申报并成功立项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13篇,中文核心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在探索的道路上,已获得研究员职称的她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希望能够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解决水产养殖关键技术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蔡小辉说:“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愿意做那个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者。”

注重创新实践,融合于教书育人
在课堂上,蔡小辉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的启迪者。她鼓励学生去质疑、探索,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答案。她会将最新的研究动态呈现于课堂上,让同学们研读讨论。她常说:“做科学研究贵在保持好奇心,我们教书育人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学生们很喜欢她的教学方式,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蔡小辉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
在蔡小辉眼里,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是科研成果展示和获取最新科研动态的最佳途径。她鼓励并悉心指导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水产学科分论坛等多个学术会议。她说:“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学会用学术的方式跟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通过和同行的交流,既能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又能学习借鉴高水平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自身专业能力有很大助益。她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学生也同样用出色的成绩回报了她的付出,她指导的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等一系列高层次学科竞赛成果。
在培养研究生时,她时常以自身经历鼓励和指导学生勇于面对学习和科研中的挫折与失败。有不少学生在做PCR检测实验时,会遇到长时间做不出来的情况,这个卡点可能会持续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蔡小辉总是跟他们一起去面对,提示学生从细节入手,改进方式方法,逐点突破,直到问题解决。她说道:“实验成功时学生的笑脸总能给我巨大的成就感和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会在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严谨治学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治学态度马虎,科技创新就更无从说起了。”

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罗孟这样评价蔡小辉:“蔡小辉老师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树立了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榜样,为学院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步将更加聚焦课程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思政融入、科教融合、课赛结合等,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尽一份力量。”对于未来的教学计划,蔡小辉如是说。

天道酬勤,蔡小辉用她的智慧和汗水,在教育科研的田野上播种希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的故事,是每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也是对“匠心筑梦,师者风范”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