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动态 > 正文

科教动态

【湾大科技人】冯国禄:心系三农,技术集成创新促产业化发展

作者:韦雪敏 编辑:马秀明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1-01-03

钦州市是个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减轻水稻种植农户的劳动强度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这是湾大科技人冯国禄心心念念的事。为此,十三年间,他用双脚走遍了广西、湖南、海南的田间地头。他的专利技术,填补了目前插秧机不能机插杂交水稻秧苗的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冯国禄,博士、教授,现任北部湾大学科技处处长。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主席科技资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课题3项。在《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杂志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5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这些成果,源自这个湾大科技人的执着追求。

从2007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历时12年致力于研发超级智能播秧装备及其配套的自动化播种装置并逐年进行升级改造。

谈及原因,冯国禄说,“当时钦州市水稻种植的秧苗移栽方式有手插、抛秧和少量的机械插秧。为了提高秧苗移栽功效和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冯国禄告诉我们,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同时价格日益上升的状况下,以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提高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出路所在。然而,按照农业部的规划,到2018年,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种植(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抛)比例也只要求达到45%,远低于机耕、机收的比重,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现水稻机插、机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正是因为“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减轻水稻种植农户的劳动强度”这样的初心 ,2008年“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提质优化研究”项目应运而生。目前研发的杂交水稻大田秧和制种母本秧的育播秧系列机具和技术,已基本上达到了设计预期目标,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与目前我国现有的插秧机相比,冯国禄团队的技术具有“小型轻便,面向山区;手动驱动,节能环保;定量播种,节约秧田;底部捅插,规则播秧”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地实现增产增收。冯国禄说,如果这一技术进一步优化,还能弥补目前大型插秧机不能适应杂交水稻育种及山丘稻区水稻移栽的不足,有望解决我国山丘区水稻机械移栽技术的难题,特别是有望突破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母本稻秧机械移栽技术的瓶颈问题。

据冯国禄介绍,该项目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的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的浪费,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稻秧伤亡率。因此,该技术推广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一点是,该项目技术使用的秧盘可回收,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任何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冯国禄教授深知这一道理。为此,他积极推广该项目技术,并阐明该技术的推广意义。

在6年的推广工作中,冯国禄带领课题组在湖南的张家界、长沙,海南的三亚、乐东县以及广西钦州市等地共进行了14场次的现场试用与示范,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一线生产者的认可。2011年1月中下至2月上中旬,在海南乐东县佛老村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户田地里进行机械播秧试验。测产记录,增产率为10%以上,充分展示了该机具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一结果还获得了三亚日报的报道。2014获钦州市技术发明三等奖。

冯国禄坦言,目前该项目技术的系列机具还存在着机体较重,成本造价相对较高等缺点与不足。下一步,冯国禄将带领课题组成员不断向机动或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遥控机械插秧,将来还可实现无人机空中抛秧,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最终我们要实现杂交水稻生产的减施减投、增产增收和生态环保。”冯国禄的眼里满是坚毅。


冯国禄(前)在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