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教书育人 > 正文

教书育人

湾大科技人|吴海萍:把理论用到实际中去为公众科普

作者:宁思乔 费媛 李树艳 编辑:韦雪敏 莫惠岚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2-09-27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向海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北部湾大学一直以来都注重以科技创新驱动特色产业发展,以科研助力乡村振兴,以优质的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不断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是深扎基层,以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坚守执教,以科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湾大人始终以“湾大蓝”助推“向海蓝”,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贡献湾大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吴海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物理理学博士,现任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讲《鲸类生态与保护》《海洋管理》《环境管理》《生态毒理学》等课程,指导海洋科学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课程实践。近十年来,她作为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主要成员集中围绕中华白海豚种群历史动态及分布现状、个体识别及种群估算、栖息地选择、环境特征等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阿拉善公益项目等项目资助,发表SCI论文20余篇,构建以中华白海豚为主要对象的海洋濒危动物保护研究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及本科生海洋科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相关内容制作科普视频作品获得国家100优秀科普微视频奖,广西首届科普微视频一等奖,获得广西青年教师教学教师竞赛二等奖,广西信息化教育教学竞赛一等奖,所主讲的“鲸类生态与保护”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认定。


吴海萍老师介绍鲸豚科普馆


5月22日,鲸豚研究团队举办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线下活动。这场活动将科普与实践生动结合,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看着小朋友们的灿烂笑颜,策划组的同学们感到十分自豪,吴海萍也由衷地为同学们收获成长感到欣喜。在湾大执教的十数年间,吴海萍作为“引路人”,带领团队坚持奔走在中华白海豚科研道路上,带领学生走在保护白海豚的科研科普前线,为守护白海豚的蔚蓝家园培养了一批批的后浪力量。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线下活动现场


“每件事情刚开始肯定不容易,加油干就对了”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钦州三娘湾海域栖息有超过350-450头中华白海豚,这片海域,是国内目前少数仍然保有自然状态的栖息环境,对于研究海洋可持续经济与资源保护如何协调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1年,吴海萍来到钦州。当时的湾大在硬件设施、技术力量等条件与同类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白海豚科研的经费投入更是十分有限,但种种不利因素并没有阻挠吴海萍作出正确的选择。“研究中华白海豚这样的珍稀动物难度、压力很大,但我发自内心觉得应该坚持下去,而且我身边的人都十分支持。”吴海萍深深意识到,中华白海豚这样的珍宝值得通过科普,让人们加深对白海豚的了解,发动大家一起保护白海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说干就干,吴海萍团队用六年的时间,最初从规划考察路线开始,他们从钦州三娘湾海域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科普宣教的想法落实到位。


当地居民填写现场调查问卷


实地考察的工作是艰辛繁琐的,筹备科普宣教更是积微成著的一个过程。2013年,团队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费不足。“我们想要出海做实质性研究,但租船、设备保养等等都需要不少的经费,所以我们一开始只能在岸边找渔民做问卷调查。”“每件事情刚开始肯定是不容易的,咱们加油干就对了!”为了准确了解白海豚分布情况,吴海萍团队制定调查问卷,开启了沿海考察。

他们先从钦州海岸出发,再走遍近一千五百公里的整个广西沿海,向沿线村镇的渔民们询问白海豚出现情况,逐步完善白海豚分布情况的调查问卷。“在许多并不熟悉的地方,做问卷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不太愿意接受问卷调查。”虽然常常会碰壁,但团队仍努力坚持,自学基本方言用语,拉近与渔民间的距离,终于在经历了近四百八十天的问卷收集和整理工作之后,团队总共收集了近三千份问卷“战利品”。“当你做完基础性的工作时,就好像建房子打好了地基,接着就可以添砖加瓦,向更进一步往目标前进。”吴海萍这样说道。


“每一次和它们的相遇,都像是在和好朋友在玩捉迷藏”

2017年,在学院领导张晨晓的鼓励下,吴海萍带领团队申报了广西海洋局的科技兴海项目,用前期积累的白海豚分布格局信息为基础,一份关于三娘湾观豚对白海豚分布格局影响的精彩报告,为他们成功争取到了项目支持,他们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海上考察工作。

在考察中,能否获取详细的环境数据至关重要。为此,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进行环境信息的采集,以获取白海豚生活环境特征数据。一天下来,会进行二十多个位点的环境特征数据收集,如果发现海豚,还需要对海豚进行照相识别及视频拍摄等工作。但即使天公作美,海上天气晴朗,想捕捉到理想的白海豚多种行为状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海豚有迁移、摄食等行为状态,比如说它在吃东西的时候在水下活动的时间会比较长,下去以后你就不知道它躲哪里去了,每一次和它们的相遇都像是在和好朋友在玩捉迷藏。”一天考察工作下来,吴海萍团队多则能拍几千多张照片、几十段视频,他们在海量的记录中筛选出有用的素材,再应用到科研参考和科普制作中。


吴海萍团队出海拍摄的中华白海豚


吴海萍团队出海考察


“把科研成果和理论用到实际中去”

“好的科研成果和素材必须为公众科普服务,我们要把理论用到实际中去为公众科普,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秉承这样的信念,团队决心将已形成的理论成果转化成科普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最开始接触科普行业时,团队主要与一些社会机构合作,通常是由对方做组织,吴海萍和同事负责做课程讲授,但效果并不如团队的预期。“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最初想的是自己筹办科普活动给大家讲关于白海豚的故事。2017年广西创新驱动项目给我们提供了真正进入到科普领域实现想法的机会。”

吴海萍团队参与科普展会合影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吴海萍带领团队申报了广西创新驱动项目。这一次,团队暗自下决心要打破常规,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考虑到海上天气多变,前来钦州海湾观赏白海豚的游客经常会落空。为了满足游客们的愿望,团队大胆决定,建立一座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球幕影院作为鲸豚动物科普基地,让观众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要知道,这在广西区高校中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对团队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

为了能顺利建成影院,团队前往虚拟现实技术较为成熟的贵阳进行考察。贵阳拥有我国西南部最大的一座虚拟体验场馆,吴海萍团队在该场馆体验了裸眼3D球幕、VR等不同的虚拟模式后,对原有的想法进行升级改造,最终将5D球幕影院定为最终方案。“我们与技术人员交流,对5D球幕的建造、运作方式以及球幕影片制作的方法和拍摄手法有了更深入了解。”此次贵阳之行为影院后期的建设提供了经验与技术上的参考。

建立5D球幕影院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吴海萍主动找到了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规划后,学校很快便同意,并在场地和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经费申请、材料申购、聘请技工等一系列程序,2021年9月,广西区内首个5D球幕影院的顺利揭幕。


鲸豚5D球幕影院


在影院建设的同时,团队还在策划一部鲸豚动物宣传片并决定在影院进行首映。影片的素材多来自团队成员黄祥麟、许尤厚等老师及学生平时积累,而仅仅是这些视频素材就占了将近30个T的内存,每一段视频都来之不易。影片剪辑工作一开始交由校外的公司团队负责,但成片试播时发现整个影片画面内容与5D屏幕不适配,未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团队师生决定自己上手剪辑。“我们必须反复试播,观察每一个画面在影片中的适配度、画面之间的衔接,以及最后呈现的效果。”负责直接进行剪辑工作的符益健同学和团队老师、同学进行了无数次讨论,最终在历时两年上百次的修改后,定下来一个八分钟的影片成品。“我们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是不能去传播给大众的。”

作为非专业的剪辑者,在影片制作时不免会遇到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素材的选取与拍摄。团队平日里拍摄的视频适用于平面展示,与球幕播放需要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素材缺失,我们就在已有的视频里剪裁出适用画面,再有针对性地对画面进行补拍;拍摄与剪辑技巧不够精湛,我们就向专业人士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团队在一次次困境中磨炼能力,在成品公映时一同收获进步。


同学们观看5D球幕影片


5D球幕影院正式开放后,主要用于开展科普活动、辅助教学授课。“有了5D球幕影院后,上课的形式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大家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5D球幕的成功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更让保护白海豚、海洋环境的宣传氛围更加浓郁。“5D球幕是一个新的尝试,它的用处很广,最大的一个益处就是可以利用它与旅游产业结合,既扩大对三娘湾白海豚的宣传,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它产生的效益也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地去追求创新。”吴海萍表示。

“她既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师长,又是生活中无话不说的密友”

十年如一日,吴海萍在白海豚的研究领域深入探索着,“我坚持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的恩师王丁。”她说,恩师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自己在科研路上坚定前行。迄今身为人师的吴海萍也以自身的学问与行为引领着许多湾大学子为守护海洋事业而努力,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感染。

“在科学考察的过程中,最有趣的是,无论见过多少次海豚跳跃或者捕食的画面,老师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哇呜~’。看到小海豚,都会忍不住夸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吴海萍对海洋事业发自内心的爱不断感染着学子们,引领学子为我国的海洋事业添砖加瓦。


海洋协会成员指导小朋友们做海豚手工品


吴海萍在校内分别面向专业、非专业学生开设了《海洋管理》《生态毒理学》《鲸类生态与保护》等课程。因为条件有限,非专业的学生无法亲自出海实践,吴海萍便组织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搭配微课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常常讲起自己出海时的故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温暖感人,课堂气氛总能在她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被带动起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吴海萍的教学风格。

今年二月份,吴海萍指导的学生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铜奖。同时,她指导的海洋协会十余名学生成为中华白海豚科普宣讲员,迄今在校内外开展了四十多场关于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宣讲活动。

吴海萍希望能在每个年轻心灵中播种下亲近海洋、热爱生命的种子,常常告诫学生要抓紧时间,多看文章,扎实钻研。“吴老师既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师长,又是生活中无话不说的密友。她不仅注重学生们的功课学业,还关心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一位她的学生这样评价她。“敬业负责”“和蔼可亲”是她的研究生李秋慧形容吴海萍的关键词。

工作之余,吴海萍经常给自己的女儿科普海洋知识,与她讲述海洋里的故事。她的女儿将那些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故事画在了一本小册子上,并取名为《小海豚小书》。“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吧。”吴海萍笑着说。


吴海萍女儿的《小海豚小书》


如今,当打之年的她仍然奔跑在学习、探索、奉献的路上。她始终秉承着“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信念,将海洋生态保护的种子播撒在北部湾这片土地上。